
6. 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知道蜡在燃烧的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蜡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技能:1、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2、能够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分析现象作出推断、进行实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关注燃烧现象细节、依据现象做推断的思维习惯; 2、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具有积极交流、主动质疑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课前调查了解): 蜡是学生熟悉的物体。授课班级共计29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100%都见过蜡烛的燃烧现象,也都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变成蜡油。有2人明确提出蜡烛芯在燃烧,有3人提出蜡烛逐渐变短(小),另有3人提出蜡油可以凝固成蜡,还有2人描述了蜡烛熄灭后会有烟,其中一个学生说到“烟很难闻”。由此可见,学生对蜡的固态、液态可相互转化并不陌生,只是对蜡的变化观察欠仔细,很多细微变化会被学生忽略,对于化学变化更是不曾注意观察和思考。 2、知识、能力储备: 通过水的变化单元的学习,知道水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对物质的状态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如何比较物质的变化,并在《给水加热》一课使用火柴点燃过酒精灯,所以本课再次使用火柴并不困难;另外,调查问卷显示,本班有70%左右的孩子在生活中亲自点过蜡烛,但需提醒孩子们正确使用火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实验和活动,能够团结协作并实事求是的汇报观察现象。在语言表述方面有时很难全面、完整的表述现象,可以通过互相补充,逐渐达到完善。 3、情感态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于自己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没有什么探究的兴趣,比如本课蜡烛的燃烧现象,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但用火柴点蜡烛这件事还是有些挑战的,由于孩子们平时极少有这种机会,因此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 另外,在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虽然对蜡烛燃烧现象描述不多,但表现出肯思考的一面,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蜡着了一会儿之后就灭了?”“蜡烛烧完后的烛台是一大汤(滩)蜡,不过为什么有蜡呢?我也不清楚,我猜是用来固定蜡烛芯的。”从提出的问题看,部分学生对于蜡烛燃烧后产生的变化是有探究兴趣的,对于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也会做出一定的推理和猜想;在这其中,也不免会有一些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需要课堂中教师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蜡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难点:全面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分析现象,做出推断,进行实证。特别是关于火焰分层和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联系已学,集中话题 谈话: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水的变化,今天我准备了一件东西(出示:蜡烛),它在我们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教学意图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本课话题。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变化”,上一个单元刚刚学习过水的变化,而且水的变化与蜡的变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以此导入新课既能抓住主题,很快的集种话题,又能有助于学生新知的增长。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们只能说出蜡融化变成蜡油,蜡油冷却变成蜡,这是状态上的变化,学生很清楚,所以我先利用学生已知的现象,提出“状态变化”。 活动2【讲授】展开探究(一)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谈话:生活中我们用到蜡烛照明或烘托气氛时都需要我们把蜡烛点燃,但你知道吗,蜡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奇妙的变化是你没有发现的,下面就请各组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一下蜡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发生。 提示:1、火柴怎么使用?(已学) 2、观察和看有区别吗?(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