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年级历史期末检测题 考生注意: 1.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上所对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 2.历史试题共两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34个小题,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你的选项所对应的方框涂黑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 以采集狩猎为生 B. 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C. 出现了定居生活 D. 会使用磨制石器 2. 下图是山顶洞人使用的物品,说明该人类已经掌握的技术是( ) A. 抛光、制模 B. 雕刻、制漆 C. 磨光、钻孔 D. 磨光、制漆 3. 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还发现有稻类和其他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蓝田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4.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它们凸显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 A. 一枝独秀 B. 多元一体 C. 一脉相承 D. 博大精深 5.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中国出现了( ) A. 选举制 B. 投票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6.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 A. 汤 B. 吕尚 C. 盘庚 D. 周平王 7.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据此可知(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儒学居主导地位 8.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使其周边民族不断融入。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 民族交融 B. 政治变革 C. 经济发展 D. 技术进步 9.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不包括( ) A. 桂陵之战 B. 马陵之战 C. 阪泉之战 D. 长平之战 10. 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庄子 C. 孟子 D. 孔子 1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非攻”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兵家 12. 某班同学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到了“赛龙舟”“吃粽子”“屈原”等资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是( )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13. _____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中“_____”处是( ) A. 公元前230 B. 公元前221 C. 公元前209 D. 公元前207 14.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 西起敦煌,东到山海关 C. 西起咸阳,东到鸭绿江 D. 西起陇西,东到山海关 15.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黄巢起义 16. 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历史渊源与下列哪两方有关( ) A. 楚国与东汉 B. 荆轲与秦王 C. 晋国与楚国 D. 项羽与刘邦 17.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 以农为本 B. 兴修水利 C. 焚书坑儒 D. 穷奢极欲 18.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当时在长安上太学的学生,不将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