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不同环境下钢铁锈蚀的现象差异,从微观角度剖析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锈蚀的本质,建立 “现象 - 本质” 的认知联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掌握实验设计的控制变量思路,提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结论归纳能力,尝试提出优化防锈方案的创新想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金属锈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废旧金属的环境危害,树立节约金属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钢铁锈蚀的核心影响因素(氧气、水)及常见减缓锈蚀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金属锈蚀条件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探究金属锈蚀的影响因素。 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出钢铁锈蚀的本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是在学生学习金属基本性质(如铁与氧气反应)后的延伸与应用。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厨具、门窗)、工业生产(机械、建筑)中应用广泛,而锈蚀是金属材料使用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金属性质、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具有现实意义。 教材采用 “生活现象→实验探究→原理分析→实际应用” 的编排逻辑:首先通过 “铁质工具生锈” 与 “不锈钢雕塑耐腐” 的对比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自然导入课题;接着安排 “探究钢铁锈蚀因素” 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随后讲解铁锈成分(Fe O )及防锈原理,介绍具体防锈方法;最后阐述废旧金属的污染危害与回收意义,衔接资源保护与环保理念。这种编排既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搭建了 “化学知识 - 生活应用” 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有以下学习基础与特点: 认知基础:生活中已接触金属锈蚀现象(如铁钉生锈、铁锅生锈),具备感性认知;此前学习过铁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但对 “锈蚀的条件”“防锈原理” 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生活案例兴趣浓厚,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仍需引导。 学习难点: 实验设计层面:难以准确把握控制变量法的核心(仅改变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可能出现实验方案设计不严谨的问题。 概念理解层面:易将 “钢铁锈蚀” 简单归因为 “接触水” 或 “接触氧气”,忽略 “两者共同作用” 的本质。 应用层面:难以将防锈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如不清楚 “涂油漆”“镀铬” 的防锈本质是 “隔绝氧气和水”。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生活实例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认知链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同学们,大家请看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家里阳台长期不用的铁质晾衣架,表面布满红棕色锈迹,用手一摸还会掉渣;第二组是城市广场的不锈钢纪念碑,历经多年风雨,依然光洁如新。大家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金属锈蚀或耐腐现象?可以和同桌交流 1 分钟。 【问题引导】同样是金属制品,为何锈蚀情况差异这么大?是材质不同,还是环境影响?两千多年前的 “越王勾践剑”,埋藏在地下两千余年,出土时却锋利无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引入课题】这些问题都与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有关,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和分析,揭开金属锈蚀的秘密,学习保护金属材料的方法。 设计意图 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的金属锈蚀现象为切入点,快速激发学习兴趣,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