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5837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0-3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533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年级,2024,学制,五四,教版,化学
  • cover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层面观察不同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的颜色差异,从微观角度建立 “溶液中 H+/OH-的存在→溶液酸碱性” 的认知关联,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联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 “溶液酸碱性检测”“pH 测定” 等实验活动,学会用间接观察法收集实验证据,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尝试提出优化检测方法的创新思路。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到溶液酸碱性知识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医疗健康中的实用价值,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溶液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颜色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利用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基于溶液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关系,解决实际场景中的溶液酸碱性检测问题(如区分未知溶液的酸碱性类别)。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是学生在学习 “溶液的组成与定量表示” 等知识后的延伸探究,属于溶液化学性质的核心内容。溶液的酸碱性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概念,在化学实验(如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工农业生产(如土壤改良、食品加工)、日常生活(如清洁用品使用)中均有广泛应用,是学生理解后续 “酸、碱、盐” 知识的重要铺垫。 教材遵循 “生活感知→实验探究→原理建构→实际应用” 的编排逻辑:首先通过生活中 “白醋除水垢”“石灰改良土壤” 等现象引发认知兴趣;接着安排 “酸碱指示剂变色”“pH 测定” 两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直观经验;随后从微观角度(H+/OH-)解释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建立 pH 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最后拓展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实现 “知识→应用” 的闭环。这种编排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溶液性质知识体系。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有以下学习基础与特点: 认知基础:生活中接触过具有酸碱性的物质(如白醋的酸味、肥皂水的滑腻感),对 “酸”“碱” 有初步感性认知;此前已学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如溶质、溶剂)及常见酸碱(如盐酸、氢氧化钠),但对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科学检测方法” 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生活案例兴趣浓厚,但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化学原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仍需引导。 学习难点: 概念理解层面:易混淆 “酸溶液” 与 “酸性溶液”、“碱溶液” 与 “碱性溶液”,难以从微观(H+/OH-)层面理解酸碱性本质。 实验操作层面:使用 pH 试纸时可能出现 “用水湿润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 等错误操作,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应用层面:难以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与实际场景结合,如不会用指示剂区分厨房中的白醋、食盐水、肥皂水。 针对以上特点,教学中需以生活实例为依托,通过实验探究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 “现象→原理→应用” 的认知链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三个生活场景:第一,妈妈用白醋擦拭水壶内壁,原本附着的水垢很快就消失了;第二,园丁在菜园里撒了一些熟石灰,说这样能让蔬菜长得更好;第三,同桌被蚊虫叮咬后,涂了点肥皂水,很快就不觉得痒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什么化学秘密? 【化学故事】其实,早在 300 多年前,化学家波义耳就发现了相关的化学现象。一次实验中,他不小心把浓盐酸溅到了案头的紫罗兰花瓣上,急忙用水冲洗后,却发现深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波义耳没有忽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