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5962

第三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教学设计)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110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年级,2024,学制,五四,教版,化学
  • cover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碳酸氢钠、碳酸钠的物理特性与化学变化现象,从微观角度解读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中离子的相互作用,建立 “宏观现象 - 微观粒子” 的对应关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碳酸钠性质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数据分析能力,尝试从实验细节出发提出优化探究方案的思路(如改进药品取用方式)。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我国制碱工业从 “技术垄断” 到 “自主创新” 的发展历程,结合侯德榜的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社会生产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与酸、碱、盐的反应)。 归纳盐的化学性质,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与发生条件。 (二)教学难点 结合碳酸钠的性质解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如玻璃制造、石油精炼中的作用)。 从微观离子相互结合的视角,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隶属于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作为此前 “酸碱盐基础知识” 的延伸与深化,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 既巩固了酸、碱的化学性质,又为后续学习 “盐的分类与用———“复杂化学反应分析” 奠定基础。 教材采用 “资源引入→物质性质→工业应用→反应规律” 的逻辑脉络展开:首先以 “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切入点,指出碳酸氢钠、碳酸钠主要以食盐为原料制取,体现化学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紧密联系;接着分别介绍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可溶于水)、化学性质(受热分解、与酸反应)及用途(食品发酵、医疗治胃酸过多);随后聚焦碳酸钠,通过 “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 的史实增强文化认同,再通过实验探究其与酸、碱、盐的反应,进而归纳盐的通性;最后引入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与实质,将零散的反应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化学理论。这种编排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系统性结合。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 知识基础:已掌握食盐等常见盐的基本性质,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如酸与活泼金属、碱与酸的反应),熟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 “盐的特殊性质”“复分解反应” 等新内容缺乏认知。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兴趣浓厚,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反应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仍需引导;对 “微观离子作用” 这类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 学习难点: 性质辨析层面:易混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用途(如误将碳酸钠当作发酵粉),难以区分 “盐的通性” 与 “个别盐的特性”。 实验操作层面:进行碳酸钠与酸、碱反应实验时,可能出现 “药品用量控制不当”“气体检验操作不规范” 等问题,影响实验现象观察。 概念理解层面:难以将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与 “离子相互作用” 结合,易死记硬背反应实例而忽略本质。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 “实验探究” 为核心,结合生活实例与微观动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构建 “性质 - 用途 - 反应规律” 的完整知识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家里蒸馒头时加入一勺白色粉末,馒头蒸熟后会变得松软多孔?烘焙师傅制作蛋糕时,也会加入类似的白色粉末,让蛋糕口感更蓬松。这种神奇的白色粉末,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质之一 ——— 碳酸氢钠。 【资源关联】除了生活中的应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还有更重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