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6817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教学设计)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698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化学,一节,海洋,资源,教学设计,教版
  • cover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海水淡化实验现象(如冷凝水生成)、可燃冰燃烧反应,从微观角度理解蒸馏法(粒子运动随温度变化)与膜法(粒子直径差异分离)的淡化原理,建立 “宏观现象 - 微观本质” 的认知关联。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参与蒸馏法淡化海水实验操作,尝试改进冷凝装置以提升淡化效率,培养实验操作规范性与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可燃冰储量数据,提升数据解读与结论推导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的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海洋污染的危害,树立 “开发与保护并重” 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环保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NaCl、MgCl 等)的识别及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蒸馏法、膜法)。 海底重要矿物(可燃冰、锰结核)的组成与用途,可燃冰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海洋资源的四大分类及保护海洋环境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难点 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海水在不同压力下快速蒸发冷凝)与膜法(反渗透法)的粒子分离逻辑。 结合实验现象与数据,推导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有效性(如冷凝水不含 NaCl 的检验)。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是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主题下的重要拓展,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起到 “连接生活与工业” 的桥梁作用 ——— 既基于学生对 “溶液、盐类” 的已有认知,又延伸至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后续 “酸、碱、盐的应用” 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教材采用 “资源认知→开发技术→保护意识” 的递进式编排逻辑:首先以 “海洋覆盖地球 71% 表面积” 的事实切入,通过图表展示海水中的盐类物质,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洋作为 “化学资源库” 的丰富性;接着聚焦海水淡化技术,通过实验探究与原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蒸馏法与膜法的差异;随后介绍海底矿产资源(可燃冰、锰结核),结合储量数据与用途说明,凸显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后通过 “海洋污染案例” 与 “保护措施” 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这种编排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价值” 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育人价值的结合。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 知识基础:已掌握 “溶液的组成”“盐的定义” 等基础概念,能识别常见盐类(如 NaCl、MgCl2);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能书写简单化学反应方程式(如甲烷燃烧),但对 “海水淡化的技术原理”“海洋资源分类” 缺乏系统认知。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如蒸馏冷凝水生成)、图片资料(如可燃冰外观)兴趣浓厚,但对 “多级闪急蒸馏”“反渗透” 等抽象技术原理理解难度较大,需借助具象案例辅助。 学习难点: 概念辨析层面:易混淆 “蒸馏法” 与 “膜法” 的淡化原理,难以区分 “热法淡化”(多级闪急蒸馏、低温多效蒸馏)与 “膜法淡化” 的分类。 实验操作层面:进行蒸馏法淡化海水实验时,可能出现 “冷凝效果差”“导管连接不紧密” 等问题,影响实验现象观察。 应用层面:难以将海洋资源分类与实际案例对应(如误将潮汐能归为矿产资源),对 “开发与保护并重” 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 “实验探究 + 案例分析” 为核心,通过生活化实例降低抽象原理的理解难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画面中既有蔚蓝的海面、跳跃的海豚等自然景象,也有海上钻井平台、海水淡化工厂等工业场景,还有沙滩上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