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观察酸与各类物质反应的现象(如溶液变色、气泡产生),从微观角度解读酸的解离过程(产生 H+),建立 “宏观现象 - 微观粒子作用” 的关联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比实验(如稀盐酸与稀硫酸的共性反应),基于实验现象推导酸的通性,构建 “酸的化学性质” 认知模型,理解 “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参与浓盐酸挥发性观察、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等实验操作,规范使用试剂瓶、玻璃棒等仪器,尝试改进实验装置(如优化酸与金属反应的气体收集方式),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酸在工业生产(如化肥制造)、医疗健康(如胃酸调节)中的应用价值,了解酸的腐蚀性及安全使用规范,树立 “安全实验、合理应用化学物质” 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挥发性、吸水性、腐蚀性)。 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酸的通性,理解实验结论与化学性质的关联。 从微观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均解离出 H+)。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相关章节,作为 “酸、碱、盐” 知识模块的开篇,是衔接 “物质分类” 与 “复分解反应” 的关键内容。酸是初中化学核心化合物类别,在日常生活(如食醋调味、清洁剂)、工业生产(如金属除锈、化工原料)中应用广泛,为后续学习碱的性质、盐的反应及复分解反应条件奠定基础。 教材遵循 “生活导入→实验探究→概念建构→应用拓展” 的编排逻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酸味物质(如食醋、柠檬)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酸的感性认知;接着通过实验对比浓盐酸与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其特性差异;随后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逐步归纳酸的通性;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酸的共性本质,并介绍酸的用途及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这种编排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 知识基础:生活中接触过食醋、柠檬等含酸物质,对 “酸味” 有初步感性认知;已掌握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能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但对 “酸的化学本质”“解离过程” 等抽象概念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如溶液变色、气泡产生)兴趣浓厚,但对 “微观粒子作用”(如 H+的反应)理解存在难度,易出现 “酸 = 酸性物质”“所有酸都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等认知误区。 学习难点: 概念辨析层面:易混淆 “浓盐酸的挥发性” 与 “浓硫酸的吸水性”,难以区分 “酸的通性” 与 “个别酸的特性”(如硫酸与氯化钡的反应)。 实验操作层面:使用浓硫酸时可能忽视安全规范(如稀释顺序),观察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时易忽略 “溶液颜色变化” 等关键现象。 原理应用层面:无法将 “酸的通性” 与实际问题结合(如用酸除锈的原理分析),对 “盐的定义” 中 “铵根离子替代金属阳离子” 的情况理解不全面。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 “实验探究 + 生活实例” 为核心,通过具象化演示(如微观动画)降低抽象概念难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 “现象 - 性质 - 应用” 的认知链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生活情境】同学们,早餐时妈妈可能会在凉拌菜里加食醋,让菜品更开胃;夏天喝柠檬水时,会尝到明显的酸味。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