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10 课 课题:身边的“小事” 内容分析: 本课以“身边的‘小事’”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行为事件,区分令人温暖的行为和不文明的行为,并通过小组交流、汇总意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激发表达欲望。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身边“小事”的看法。学习汇总小组意见,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整合不同观点的能力 文化自信: 通过探讨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增强对文明行为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 语言运用: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习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件、表达看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会从具体事例中提炼观点,对不同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辨别行为的美与丑,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好行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按顺序、较完整地介绍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 难点: 如何把每一步骤说清楚,让听的人能听明白,并能根据同伴的提问进行有效互动。 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身边寻宝’游戏!不过我们要找的宝贝呀,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种特殊的‘小宝贝’———它们就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 (停顿一下,用夸张的语气和眼神交流) “它们有时候是这样一个神奇的魔法:(模仿动作推的动作)同桌忘了带橡皮,你‘嗖’地一下把自己的推过去,他脸上立刻亮起了开心的笑容! 它们有时候又是一个小小的问号:(模仿扔纸的动作)咦?刚才还干干净净的操场,怎么突然多了一张废纸在跳舞呢? 这些‘宝贝’呀,有的能让我们的心里像晒了太阳一样,暖烘烘、亮堂堂的;有的却像一个小疙瘩,让人看了有点不舒服。 它们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小事’(书写板书课题)!别看它们小,能量可大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好聊一聊、说一说,怎么样?” 现在,让我们开始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图片引入,讨论话题 观察插图,发表看法。 展示课本中的四幅插图,逐幅引导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这四幅图里的行为,哪些是令人温暖的,哪些是不文明的?为什么 (2)交流反馈。指名四位学生分别说一说。 (3)小结:图中这些“小事”有的给人带来温暖,有的令人厌恶甚至给人带来危险。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积累名言名句。 2.联系生活,分享 “小事”。 (1)个人思考:请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类似的 “小事”,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不文明的。 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 具体是怎么回事?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简单记录要点,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交流: 要求:每人轮流分享自己的 “小事”,说清楚事情是什么,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可以补充或提问。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重点关注表达是否清晰、倾听是否认真。 (3)小组代表准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总小组内的 “小事”,准备在班级交流。 预设: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有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遛狗不栓绳、乱停共享单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文物上乱涂乱画、闯红灯、踩踏草原绿地……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有随手捡拾垃圾、随手关灯、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爱护小动物、爱护公园的花花草草…… 逐幅观察课本插图,描述图中行为,判断是温暖 / 文明还是不文明行为,并在小组内讨论原因。 1. 个人回忆身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