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7570

3.1《蜀道难》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76373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李白 蜀道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目标: 蜀 道 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解读题目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险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李白的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描绘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错落,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读题目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檠《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人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离蜀东游。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二十六岁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岁-25岁 壮游与求仕期: 26岁-42岁 长安三年入仕期: 42岁-44岁 再次游历期: 44岁-55岁 安史之乱期: 55岁-62岁 1 2 3 4 5 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 李白六十二岁,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那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5岁随父到江油县,15岁已有诗赋多首,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24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二十五岁李白出蜀。 作者简介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本诗的诗眼显而易见在一个“难”字。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眼,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危: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比 1 文本解读 第一段围绕哪一个字来突出“蜀道之难”的? 危乎高哉! 高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哎呀呀!多么高,多么险峻! 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是两位古蜀王先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模糊难知。 从那时以来历经了四万八千年,不和秦地的关塞有人员往来。 秦地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山势高峻,道路狭窄,只有鸟才能飞过,能够横越峨眉山巅。 地崩山塌中五位壮士被压死,这样以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把秦蜀连接起来。 危:高 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