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8038

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9张PPT)

日期:2025-11-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7417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课件,29张
  • cover
(课件网)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 2.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A、有地很多,主要靠出钱请人耕种 B、地少,闲时在地主那打工挣钱,占多数 C、有地,自己耕种不打工挣钱 D、有地,自己耕种一部分,也出钱请人耕种 E、 无地,租地耕种 全靠打工养家,占多数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分一分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切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作,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20-30% 90%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10% 70-80% 地主 农民 (1)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2)农民生活困苦。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7-1949) 打土豪,分田地 减租减息 打倒地主 团结地主 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1、土地政策调整: 减租减息政策(抗战时期) 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 2、概况: ①时间: ②法令: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土改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结果: 顺利完成;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4、意义: ①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7年6月 373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430 万人 1946-1947 国共双方兵力对比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 毛泽东形象地说:“蒋介石伸出了两个拳头,我们就给他胸膛插上一刀!” 南京 武汉 刘邓大军 陈谢兵团 华东解放军 大别山 刘邓大军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①时间: ②人物: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③主力: ④目标: 晋冀鲁豫解放军 挺进大别山 ⑤意义: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南京 大别山 刘 邓 大 军 武汉 陈毅、粟裕 华东解放军挺进苏鲁豫皖 陈赓、谢富治晋冀鲁豫挺进豫西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 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及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双方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共产党 280万 优于敌军 大大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