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赏中秋明月 传文化薪火 中秋节主题班会课件 前 言 同学们,秋风送爽,桂香阵阵,我们又迎来了温馨的中秋佳节!还记得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吗?还记得舌尖上香甜的月饼吗?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中秋之约 ——— 一起聊起源、品诗意、话团圆,在欢声笑语中探寻中秋的文化密码,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目录 忆中秋:话习俗,享乐趣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悟中秋:感温情,懂传承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壹 贰 肆 叁 xa 壹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 “祭月节”,古人崇拜月亮,秋分时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后来祭月时间逐渐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因这一天月亮最圆,祭月仪式也更具象征意义。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神话故事为中秋增添浪漫色彩。传说后羿射日获不死药,嫦娥误食后奔月成仙,百姓在八月十五摆供品遥祭嫦娥,这一传说让中秋有了思念与团圆的情感寄托。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唐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文人墨客多有诗作咏月;宋代将中秋定为官方节日,民间出现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月饼最初为祭月贡品,后成为象征团圆的食品,中秋节日形态自此定型。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中秋以 “月满” 喻 “人圆”,无论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还是游子寄情明月,都围绕 “团圆” 展开,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和睦、亲人相聚的美好期盼,是民族重视亲情的文化体现。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如今中秋仍是重要传统节日,除保留传统习俗,还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中秋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它也成为家人沟通情感、维系亲情的重要契机,兼具文化与情感价值。 识中秋:寻起源,明内涵 xa 贰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以月光、栖鸦、桂露绘清冷夜景,“秋思落谁家” 一问,将个人愁绪化作普世共鸣,意境悠远。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起笔绘海上明月的雄浑意境,由望月生相思,以 “不堪盈手赠” 诉深情,沉挚浑融。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以戍鼓、孤雁衬秋夜凄凉,“月是故乡明” 融乡愁于月色,质朴情深。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以问天起笔,融遐想与哲思,“但愿人长久” 的祝愿,道尽对团圆的期盼,通达又温情。 赏中秋:品诗词,悟意境 xa 叁 忆中秋:话习俗,享乐趣 1.赏月:中秋节赏月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中秋节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在这一天会抬头仰望明月,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忆中秋:话习俗,享乐趣 2.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之 一,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冰皮等多种口味。 忆中秋:话习俗,享乐趣 3.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 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忆中秋:话习俗,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