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941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5-09-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20584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黑龙江省,历史,答案,扫描,试卷,质量检测
    九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味着分封制下,王族子弟是分封 的主体,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C项正确: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贵族而非平民,排除A项:等级制度森严 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侮史大夫虽然和承相同列三公,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御史大夫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拥有监察弹劾丞相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通过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丞相,形成权力制 衡,从而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有力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主 要针对丞相,并未体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与丞相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但材料未体现这种制度缓解了官僚群体内部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制度并未削弱外朝相 权,而是通过监察机制加强君主集权,排除C项。 3.C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开始,“贴黄”用于效书局部改动,宋代成为文书正文后的重要补充以及“引黄”(将 文书主要内容贴于封皮),明清又对其继承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书处理过程中,通 过“贴黄”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突出文书的关键信息(如宋代“引黄”贴主要内容于封皮),或者方便对文书进行 修改补充(唐代用于敕书改动),使得文书在传递、阅读和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更高效地了解文书重点 和变动情况,从而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C项正确:“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贴 黄”制度主要是针对文书处理流程和形式上的一种规范,比如唐代用于救书改动,宋、明,清用于文书补充等, 它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决策事权的改变,排除B项:“贴黄”制度主要围绕文书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展开,并没 有推动文书行政机构在组织架构、职能划分等方面的变革,排除D项。 4.B据题干信总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 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 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 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 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 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 5.B根据材料可知,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再从内阁到军机处,说明为了处理国家事务,满足国家的需要,中 枢机构在不断地调整,B项正确: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中央 决策机构,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中克利斯提尼利用剧场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和直接用来召开公民大会,结合所学城邦政治以公 民为主体可知,克利斯提尼此举意在通过剧场举行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以凝聚人心,推进民主改革,D项正 确;此举并不是为戏别创作提供政治前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发挥剧场的社会娱乐功能, 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克利斯提尼扩大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的相关举措,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通过获得“奥古斯都”“保民官”等头衔,集立法、司法、军中,宗教权力于 一身,实际掌控罗马最高权力,B项正确:此时罗马已进入帝国时期,共和制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 体现公民大会掌握实权,且在屋大维统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