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2157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507003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联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课前预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同为现代诗,但诗歌风格也不完全相同,请诵读诗歌,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并思考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创作时间 创作背景 意象特点 意境氛围 情感主题 艺术手法 1.这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3.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与传统诗歌有何不同? 4.两首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核,对当代青年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实行言文合一。 现代新诗(现代诗、白话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 形式上:采用白话,形式自由,打破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就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的时代的精神。 ———闻一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于天地间奏响的变革华章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1906年入新式学堂,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 走近作者 《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1906年入新式学堂,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 《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1906年入新式学堂,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 走近作者 《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与惠特曼对诗人的影响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样浑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