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活动】 任务 2.相对稳定 减少 3.(1)血细胞计数板 (2)抽样检测 4.(1)液体 无菌 (2)均匀 (3)①计数室 盖玻片边缘 ②计数室底部 小方格 (4)7 (5)曲线 反馈评价 例1 A [解析]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实验本身可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点处的酵母菌,据图乙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B错误;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甲紫溶液不能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甲紫溶液才能进入细胞,C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使菌液缓缓渗入, D错误。 例2 C [解析] 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至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形增长,A错误;图甲中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当种群数量大于K/2,小于K值时,种内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大,B错误; 对于压在中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酵母菌,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题中是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这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为12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12×16÷(1×1×0.1)×103×10(稀释倍数)=1.92×107个/mL,D错误。第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酵母菌生存在资源有限的空间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内增长,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降低,活酵母菌数量 。 3.材料用具与计数方法 (1)材料用具:酵母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 、滴管、显微镜等。 (2)计数方法:常采用 的方法。 4.探究步骤 5.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制片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否则可能导致计数室内液体增多,计数结果偏高。 (4)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置在显微镜下计数,目的是防止分辨不清酵母菌和方格线而产生误差。 (5)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取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计数。 (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培养液后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菌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7)每天在固定时间取样计数。 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片特制而成,其表面被4条纵向凹槽分隔出三个平台,中间平台较宽,又被一条横向凹槽分隔成两部分,两部分的表面均刻有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分9大格(如下图所示),中间的大格用于计数,称为计数室(即每个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1×10-4 mL)。 (2)计算公式 计数室有两种规格:①25×16,即分为25中格,每中格又分为16小格,通常取四个角和中心共5个中格计数(图中阴影部分);②16×25,即分为16中格,每中格又分为25小格,常取四角共4个中格计数(图中阴影部分);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假设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为m,请推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规格①: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m×25×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