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3672

10.2《师说》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549691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2,师说,课件,25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说 师 说 韩 愈 学习 目标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领悟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学习作者抨击时弊、坚 持真理的精神。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 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 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 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 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 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知识 链接 韩 愈 (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25岁登进士 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文章 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 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 影响。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 监博士时写的。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 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 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 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 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 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写作 背景 文体知识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求学”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于一类文章。“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社会仍沿袭着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社会上“耻学于师”的观念靡然成风,而韩愈特立独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写下了《师说》。作者借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句读( ) 或不( )焉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之( ) dòu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xiāng dān pán zhuàn yí 正字音 文本研讨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 ,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引出判断;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 ‥‥‥的”;④受:同“授”,传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名词的意动,以……为师;⑩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文本研讨 第一段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