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跌入深渊到飞上青天 ——— 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促织 蒲松龄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自称为: 。世称“聊斋先生”。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通俗读物多种。 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491篇),他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 年轻时,颇有文名,但屡试不中。家贫,设馆为生, 71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形式多样:小说外,还有笔记、杂文、寓言故事等。 继承“传奇”“志怪”传统,以说狐谈鬼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愤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的内容大致分类: 1.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 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考弊司》《司文郎》等。 2.抨击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如《连城》《阿宝》《婴宁》等。 3.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 代表作有《促织》《席方平》等。 4 .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 《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名家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 历史背景 《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关于篇名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qióng)。《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诗经》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古诗十九首》 里胥(xū) 迂讷(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向隅(yú) 爇香(ruò) 藁葬(gǎo) 惙然(chuò) 惭怍(zuò) 龁(hé) 俾(bǐ) 蠹(dù) 明确字音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2)围绕课文标题“促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给课文每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 促织 初读文章,思考: 梳理故事情节 第1段:征促织 第2段:纳促织 第3段:卜促织 第4段:得促织 第5段:失促织 第6段:化促织 第7段:斗促织 第8段:献促织 第9段:议促织 序 幕 第1段朝廷征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 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 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 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第一段 崇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