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任务: 和诗人一起出发,探寻自然之景。 鹿 柴 [唐] 王维 第1课时 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 诗题导入,了解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相思》《鸟鸣涧》《山居秋暝》等。 活动1:跟着王维出发,目的地———鹿柴 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出发,记住我们的目的地名字:鹿柴。猜猜我们今天会在那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同学们,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什么写《鹿柴》这首诗。 王维隐居陕西蓝田的辋川别业时,和好友裴迪在辋川游山玩水,游览了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竹里馆等景点,每到一处,二人就各写一首诗。这些诗后来编成了一部诗集———《辋川集》,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所以《鹿柴》这首诗就是我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鹿 柴 [唐]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fǎn tái 朗读古诗,读好节奏,再给本课生字注音。 活动2:跟着王维观景,描绘“鹿柴印象” 同学们,看看眼前的景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山 林 栅栏 看到有人了吗? 虽说没有见到人,但是有人的声音,同学们仔细听。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的声音。 但:只,只是。 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同学们,你们看———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返景:傍晚的阳光。 傍晚的阳光射入密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 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傍晚时分,山上树木丛生、林海茂密,偶尔传来一阵说话声,却不见一个人影。夕阳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对比,愈发衬出深林的幽暗。 活动3:王维再见,鹿柴再见 同学们,这首诗还有哪些亮点?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 视觉 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听觉 由听觉转向视觉,由声音转向景色。通过写夕阳的余晖透进深林,照在青苔之上,形成一小片光影,衬托出深林的幽暗。 告别鹿柴,尝试记录下身边像“鹿柴”这样幽静深远的地方。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大自然吧! 同学们,本次游玩就到这里了。大自然处处有诗意,希望你们在下一站:天门山,发现更多的美。 《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景的和谐。 主题概括 第2课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 诗题导入,了解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品:《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活动1:跟着李白出发,目的地———天门山 同学们,鹿柴的幽深景色真令人陶醉,接下来跟着我一起领略下天门山的风光吧。 天门山 同学们,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什么写《望天门山》这首诗。 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同学们,要熟读古诗哦。 断 楚 至 岸 孤 duàn chǔ zhì àn gū 望 wàng 每个生字在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