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基本信息 课题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承接上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重点讲述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过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首先介绍李渊建立唐朝的基本史实,随后聚焦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与政策实践,突出其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任用贤才、澄清吏治、轻徭薄赋等举措,最终形成政治清明、经济恢复、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的“贞观之治”局面。教材通过魏征进谏、三省六部制完善、武则天统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建设与人才选拔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材料研读、想一想、相关史事等栏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有浓厚兴趣,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和深层分析能力。此前已学习隋朝兴亡,初步了解大一统王朝的兴衰规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然而,“贞观之治”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发展等多维度内容,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省六部制”“殿试”“均田制”等专业术语。同时,学生容易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如仅把唐太宗视为“明君”,而忽视其作为统治者的复杂性。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通俗的语言讲解和直观的史料呈现,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已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如何成就一个盛世?”为核心议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围绕“贞观之治”的成因展开深度探究。通过创设“穿越成为贞观年间大臣”的情境主线,引导学生代入历史角色,在解决“如何劝谏皇帝”“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制定政策”等任务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学中融合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利用图片、文献、问题链等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精选《旧唐书·魏征传》《贞观政要》等原始材料,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观点的能力。板书设计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因果逻辑。作业设计体现分层理念,兼顾基础巩固与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到“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生产关系、改善民生的结果。 2. 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应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其政策与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时间轴上准确标注唐朝建立(618年)、唐太宗即位(626年)、魏征去世(643年)等关键时间节点,并描述其前后关联。 2. 在地图上指出长安、洛阳等地位置,理解都城选址与政治、经济格局的关系。 史料实证: 1. 能够阅读并提取《旧唐书·魏征传》中“以铜为镜……”等文言材料的核心信息,判断其反映的治国理念。 2. 运用《贞观政要》中关于社会状况的记载,分析“贞观之治”具体表现及其可信度。 历史解释: 1. 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成就,并解释其内在联系。 2. 分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具体表现,说明其政策如何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家国情怀: 1. 感受唐太宗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精神品质,体会中国古代优秀治国智慧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 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