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君子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认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综合性学习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诗词名句等,说说什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二)通过小组交流或教师帮助,解读学生看不懂的经典语句: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翻译: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克服自身弱点、欲望的人才是真强者。 解读:强调“自我超越”,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自律与自我突破,而非外在竞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泰伯》) 翻译:有抱负的人需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肩负的责任重、实现理想的路长。 解读:对“士人” 的核心要求:以宏大志向承载使命,以坚毅品格应对漫长挑战。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宪问》) 翻译:不抱怨命运,不责怪他人。 解读:倡导 “向内归因”,面对困境少归咎外界,多反思自身、主动应对。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 翻译:君子遇问题靠自己解决、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则推责他人、依赖外界。 解读:以 “君子”“小人” 对比,凸显 “自我负责” 的修养 ——— 优先靠己、反求诸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 翻译:上天要赋予人重大使命,必先让他经心智困苦、身体劳累、处境困窘、行事受挫,以此磨砺心性、增长能力。 解读:核心是 “逆境成才”——— 艰难困苦是锤炼品格、激发潜能的必经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翻译: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会始终上下探寻、不懈追求(理想)。 解读:体现对理想的执着 ——— 即便前路漫长,仍坚守初心、永不放弃探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翻译: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要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抱负)。 解读:传递逆境中的乐观与自信 ——— 坚信困境终将过去,理想终将实现。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翻译:历经无数磨难击打仍坚韧挺拔,任凭你从东南西北吹来的风(如何肆虐)。 解读:借竹子喻人 ——— 凸显历经挫折仍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品格。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一)组织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搜集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交流讨论。 提供示例: 1.祖逖闻鸡起舞 -> 珍惜时光、勤练本领 翻译:祖逖和司空刘琨都担任司州主簿时,情谊深厚,常盖一条被子同睡。半夜听到野外的鸡鸣声,刘琨醒来,说:“这不是不好的声音啊。” 于是两人就起身舞剑。 解读:以 “闻鸡起舞” 的行动,体现志士仁人珍惜时光、勤练本领,为实现抱负时刻准备的进取精神。 2.范仲淹断齑画粥 -> 艰苦求学、安贫乐道 翻译:范仲淹求学时极为贫穷,和一位刘姓同学住在长白山的僧房里,每天只煮两升粟米做成一锅粥,到第二天早上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十几根腌菜,配半盂醋汁,加少许盐,加热后吃。他这样坚持了三年。 解读:通过 “齑粥度日” 的艰苦求学经历,凸显范仲淹在困境中坚守学业、安贫乐道,为日后成才奠定基础的坚韧品格。 (二)组织学生采访身边也不乏自强不息的人,让他们谈谈个人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受到鼓舞。 提供采访要求与流程: 1.采访准备:了解注意事项、确定提纲、商定时间地点; 2.实施采访:尊重对象、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