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2777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日期:2025-11-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50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达标,解析,过关,基础,检测
  • cover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对细节的关注,能够而且允许在文字上有所体现的,当然是史书。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历史记载的信息中高度压缩的文字书写状态,以及因信息负荷过大带来的文字的严肃与庄重。也正是文字的神圣性与史书记载的严肃性结合,才生成了人们对细节阅读的诸多程式与范式。有了细节的产生与细节的阅读可能,细节才逐渐成为阅读过程里的“过脑”层次上的挑战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细节甚至远远超越了字面上的含义,存在于文化全过程中,触角伸向无限的生活海洋、文字迷宫与信息之网。 就文学本身而言,很早就鲜明地体现了对人的细节关怀,譬如魏晋风度里的人物品评。细节乃有心之举,读解的人当然要花点心思,细细品味。细节若是无心偶成,则更应该从飞鸟飞过的天空中寻觅飞翔的痕迹。依此类推,从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一花一叶、一点一滴去细细揣摩、体味文字的好处与妙处,体察古今对话、人我共论的莫逆相知。事实上,对世界万物的“求知”与个体在茫茫人世的“求知”,都是为了“知己”。而恰恰知己是难的。“人啊,要认识你自己”,这岂止是西方哲人的喟叹 明清小说评点之风大盛,其间的细节喜好,就比较接近今人的“细节”观了。所谓现实主义的“细节”,要追求“更高的真实”。何谓更高的真实呢 当然是言人人殊。然而,就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而言,当然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这封信中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直到今天,大凡“细节”讨论与思考,基本上由此申说开去。 更高的真实,要从细节上看出超越细节本身的“内容”,这当然就需要“放大”。放大与拔高,既是逻辑,也是艺术,既是细节,也关乎整体,要确保细节在整体叙述中发挥逻辑上的连贯性。有意思的是,细节的发现与回味往往是在对整体的把握相对成熟乃至烂熟之后。此刻,人们对艺术的观照大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闲情逸致、抽刀断水的片刻超脱和高屋建瓴的退而求其“细”的从容。细节与整体的互相参照,不过是“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往复辩证动态。 细节有原味,也有意味;有高度,也有深度。 细节的“原味”,也就是细节的“初心”,一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本能好奇与求真探索,一是人类对真实之旅遥遥无期的道德敬畏与止于至善的道德自律。所谓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的两大永恒,但也是细节的两大内涵。细节的“意味”,其间既有人们求知进程中对人类周边事物的诸多猜想与关系调适,也还应该存有对未知世界的知己悦纳的情怀,当然更要一点“为学知止”的神秘与审美。就此而言,所谓“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除了是浮士德那情不自禁的慨叹,我想也应当成为人类文明之旅上的关怀与畅想。 细节的高度,就是细节应该推高整体、托举整体呈现艺术魅力的高峰。细节可以是美人痣,是整体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上的一枝一叶。近观细思,耐人寻味。细节的深度,要求细节要禁得起掰开揉碎的揣摩,禁得起放大镜、显微镜的观察,禁得起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的推求。细节的深度,一定意义上就是细节的艺术能量的浓度。好的细节,艺术芬芳一如好茶耐泡精品,能如八宝珍珠随处皆可现玲珑。 (选自傅修海《细节的原味与意味》,有删改)   材料二: 讨论文学的细节,不妨从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谈起,且重温这个开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