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 战略举例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 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③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④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依据。 2.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及举措。 难点: 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 战略举例 (第1课时)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 导入新课 安吉,得名自《诗经》“安且吉兮”,寓意舒适且美好。建县于公元185年,迄今已有1 800余年的历史。2017年中国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家家皆安;金山银山,事事顺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安吉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远瞻性认识。 思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一) 概念 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称之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二)作用 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如东北商品粮基地;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如京津唐工业区;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如长白山林区。 新课讲授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三) 确立的地理背景 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异大,主体功能区的确立需综合考虑我国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 我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区面积广布,平原少,除已利用土地外,可用于今后开发的土地少,人均用地差异明显,这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新课讲授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 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如图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如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新课讲授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我国生态脆弱性评价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新课讲授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新课讲授 【总结】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 具体表现 发展要求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区域开发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 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不适宜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