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前不久,北京地坛公园的“余华铁生友谊树”火了,两棵树的名字互为镜像,像极了他们跨越生死的灵魂共振。“友谊树”养护费到期,网友纷纷催促余华续缴。不过“乌龙”的是,这两棵树的认养人,其实是普通市民。即便如此,“余华铁生式友谊”依旧令人上头。 两棵树、两块牌,为何能让网友集体沸腾?在这“搭子文化”“阶段性友谊”成为高频词的时代,如何才能拥有“余华铁生”般的友谊? 余华铁生友谊树 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人物简介 史铁生 人物简介 作家,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代表,发表众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全球出版发售,凭借这些作品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等奖项。 代表作:《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兄弟》等。 余华 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 总议题:从“余华与铁生”的故事里,探寻友谊的真谛 友谊的真谛 目录 CONTENTS 友谊是如何开启并绽放滋味的? ——— 看友谊的萌芽与体验 议题 一 友谊为何能触动内心深处? ——— 从知己情谊看亲密关系 议题二 友谊如何超越苦难? ———从“瓶盖魔术”看心灵共鸣 议题 三 友谊如何实现平等与互馈? ——— 从双向付出看对等情谊 议题 四 子议题一 友谊是如何开启并绽放滋味的? ——— 看友谊的萌芽与体验 议学活动一:初识,从文学共鸣到友谊萌芽 在那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年代,两人经常参加一些文学交流活动。一次活动中,余华听到史铁生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深受启发,便主动上前与史铁生交流。两人越聊越投机,发现彼此在文学创作理念、对生活的感悟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之后,他们经常相约一起讨论文章,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生活中的趣事。余华会把自己刚写好的稿子拿给史铁生看,史铁生也会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一次次的交流和分享中,他们的友谊种子慢慢发芽、生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议学活动一:我和我的好朋友 分享 你的好朋友是谁? 你们是怎么建立起友谊的? 在这段友谊中发生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议学小结一 1.友谊是如何建立的?(P43) 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陌生到越来越熟悉和了解,逐渐建立了友谊。 2.友谊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P43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 子议题二 友谊为何能触动内心深处? ——— 从知己情谊看亲密关系 倾诉与倾听 史铁生在病痛的折磨下,内心常常感到苦闷和迷茫,他会把这些深藏心底的情绪向余华倾诉,余华总是耐心倾听,用最贴心的话语安慰他,仿佛能直接触摸到他内心的脆弱。 分享与交流 而余华在创作遇到瓶颈、对生活感到困惑时,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史铁生,和他分享自己的不安,史铁生总能以独特的视角给予他慰藉和力量。他们会一起在深夜探讨人生的意义,分享那些不轻易对他人言说的秘密,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他们的关系无比亲密。 议学材料二:相知,心灵的默契与慰藉 议学活动二:友谊瞬间共回忆 “朋友在你难过时默默陪伴,递上一张纸巾却不说多余的话” “和朋友分享自己从未对别人说过的童年糗事,对方听完笑得打滚却帮你保密” “你随口提过喜欢某个歌手,生日时朋友送了你这个歌手的挂件” “考试失利后躲在操场角落,朋友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