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经济工业化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转向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导 五四运动 11 素养目标 1.通过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 2.通过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希望———中华民国成立 落差———袁世凯独裁复辟 冲突 袁世凯举行祭天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评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但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4.政治: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尊孔复古 启蒙思想 封建专制 民主政治 PK PK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主要内容 口 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 根据书本P64到66找到以下信息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主要内容 口 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1、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提倡文学革命 展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评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1901年留学日本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创始人 1910年留学美国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新青年》主编 1913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青年》主编 1902年留学日本 后弃医从文 《新青年》主编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评 最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红楼 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评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旧道德: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权利平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打孔家店” 评 2、提倡民主与科学(核心)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首先提出 民主与科学 民主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德先生) Democracy (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