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第六课 战国时期的社 会变革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时空坐标 第 部分 壹 战国七雄 1、背景 根据地图,结合教材,指出春秋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形势图 ①数量: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 春秋末期形势图 战国初期形势图 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衰落,朝政被卿大夫家族所掌控。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田和想取代吕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向周天子施压,最终周安王正式册封齐相田和为齐侯,田氏齐国建立。 ②政局: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 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田氏代齐) 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齐 秦 燕 赵 魏 韩 楚 要求:记住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口 诀 春秋时期: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史记》 问题思考:战国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3、著名战役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著名战役—马陵之战—减灶计 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时期 战役 参战兵力 时间 交战区域 典故 战国 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一年 邯郸、桂陵 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今郯城、莘县、大名、鄄城、范县、濮县等 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三年 长平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问题思考: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哪些特点及影响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争惨烈、残酷。 消极:战争带来重大人员伤亡,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积极:推动社会政治改革,促进民族交融,驱动走向全国统一。 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第 部分 贰 商鞅变法 1、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变法改革已经是历史大趋势,顺应历史的潮流。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主贵族衰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兼并战争 进行变法 富国强兵 春秋牛耕画像砖 2、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③军事方面: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直接原因) 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先后两次进行改革。 《求贤令》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