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单元内容。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事物分类并统计。让学生经历分类过程,认识统计表,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统计知识学习奠基。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理解分类含义与方法,对常见事物有一定认知,能发现简单差异。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待发展,在经历统计表生成过程、依据实际精准选分类标准上有困难,需教师引导与实践强化。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事物特征,按不同标准对熟悉事物分类。 2. 观察分类统计过程,发现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特点。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分类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分类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2. 依据实际意义,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表达现实世界 1. 用简单统计表表达分类统计结果,准确描述数据含义。 2. 在交流中清晰表达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统计思路。 应用意识 1. 意识到分类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参与数学学习兴趣。 2. 能运用分类统计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会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2. 掌握简单数量统计方法,初步认识统计表。 3. 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但总数相同。 难点 1. 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 经历统计表的生成过程,感受其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3. 依据实际意义精准选择分类标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垃圾分类讨论 (1)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垃圾分类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经验。 (2)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按一定的标准有序整理就行。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6) 进一步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分类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思考分类在其他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7)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分类的实例,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 (8) 总结学生的举例,再次强调分类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揭示课题 (1) 教师说:“通过垃圾分类的活动,有效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分类知识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分类知识。” (2)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3) 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4) 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5)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将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一侧,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6) 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寻找答案。 (7) 再次强调本节课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8)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分类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1. 回忆垃圾分类经验,参与小组讨论。 2. 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生活中分类的实例。 3. 观察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4. 回顾之前学过的分类知识。 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度: 回答问题准确性: 提出问题质量: 设计意图 通过垃圾分类的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联系,巩固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讨论分类标准 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