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分(二)》第2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 6的表内除法”单元中的“平均分(二)”。它在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理解“平均分成几份”含义,掌握平均分方法。通过分橘子、酸奶等情境,助学生体会过程与结果,发展抽象与模型思想,为除法学习打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上节课已初步理解平均分,能简单分物,有一定操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份数”与“每份数”关系理解不清,部分学生可能用乘法口诀而忽视操作。教学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平均分本质。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在生活情境中观察到平均分的现象,如分橘子、酸奶等。 2.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观察出与平均分相关的信息。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理解“份数”与“每份数”的关系。 2. 反思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总结不同分法的特点。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平均分的方法和结果。 2. 能够与同学交流平均分的思路和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2. 理解“份数”与“每份数”的关系。 3. 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难点 1. 用语言准确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2. 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模型。 3. 理解平均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引导复习 (1) 老师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帮二(1)班的小朋友选择了分物品的方法。请大家仔细回顾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当学生回答出是平均分后,老师接着问:“平均分有什么特点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记忆。 (3) 老师微笑着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帮他们分分橘子吧!”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平均分(二)。 (4) 老师展示一张二(1)班小朋友期待分橘子的图片,营造出真实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5) 老师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分食物、分玩具等场景中都能用到,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6) 老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平均分的情况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 (7)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时补充一些学生没想到的平均分场景。 (8) 老师再次强调本节课要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橘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平均分方法。 2. 回答平均分的特点。 3. 观察图片,进入分橘子的情境。 4.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平均分的场景。 评价任务 回忆准确: 回答清晰: 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之前的知识有联系,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根据生活经验,辅助平均分物 提出问题 (1) 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盒礼物,对同学们说:“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随处可见,下面请同学们帮我分一分。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想要把它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想一想要怎么分。” (2) 老师组织学生先同桌之间交流分礼物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 老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 老师请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的想法不太正确,也先给予尊重。 (5) 老师对学生的不同分法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每种分法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