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3537

第三单元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532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三,二年级,教案,格式,数学,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 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 - 6的表内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部分。以“买水杯”为例,呈现两种平均分情况,内容从具体到抽象,通过画图等环节助学生理解除法应用,归纳数量关系式,为后续学复杂除法问题奠基。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含义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但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量关系并用除法解决有困难。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不足,需直观方式辅助理解。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建立思维过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在具体的“买水杯”等实际情境中,准确观察并提取与除法相关的数学信息。 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增强对除法应用的敏感度。 思考现实世界 1. 运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深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经过对数量关系的思考,理解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原理。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阐述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2. 用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平均分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熟练利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不同类型的平均分实际问题。 2. 理解并掌握用除法解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的问题。 3. 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难点 1. 用准确、清晰的语言完整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2.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数量关系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3. 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各种变化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复习导入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等分和包含的复习题:“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思考解题方法。 (2) 给学生一定时间独立完成这两道复习题,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分活动的掌握程度。 (3) 请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的答案,并要求学生详细描述解题思路。例如,对于“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即12÷4 = 3盘。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均分活动,第一种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第二种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5) 进一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两种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例说明。 (6) 对学生的举例进行点评和补充,让学生更加明确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7) 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也与平均分有关,但难度会有所增加,大家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 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复习题。 2. 积极回答问题,描述解题思路。 3. 思考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并举例。 4. 被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期待新课学习。 评价任务 答题准确性: 思路清晰度: 举例合理性: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唤起学生对平均分活动的记忆,为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解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的问题 阅读与理解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43页例3左图及题目:“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每个水杯多少钱?”引导学生仔细读题,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2) 提问学生:“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对于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学生,教师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