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3898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复习卷(五)(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663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
  • cover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复习卷(五) 《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与整本书阅读》 一、小古文阅读。 (一)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词义]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志: (2)善哉: (3)巍巍: (4)少选: 2.[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内容理解]因为伯牙、锺子期这段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用“高山流水”比喻 。 4.[内容理解]锺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5.[仿写]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两句。 方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二)枭①将东徙② 枭逢鸠③,鸠曰:“子将安之④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⑤ ”枭曰:“乡人皆恶⑥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⑧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猫头鹰。②东徙:向东迁徙。③鸠:斑鸠。④安之:到哪里去。安,哪里。⑤故:原因。⑥恶(wù):厌恶,讨厌。⑦更(gēng):改变。⑧犹:仍然,还。 1.[词义]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枭逢鸠(遇见) B.子将安之(你) C.何故(如何) D.乡人皆恶我鸣(全,都) 2.[内容理解]枭将东徙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句子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主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迁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在迁徙前一定要先计划好,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B.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C.外面的世界异常精彩,我们不能固守安逸的生活,要勇敢地出去闯荡。 D.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一味地逃避是于事无补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材料二】 纸 鸢 春日风和,群儿携纸鸢,至空旷之地,放之。 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大者高六七尺,两翼舒张,肩有弓弦。一童持其尾,登高纵之,一童急振其绳,鸢乘风直上,飞扬空际,风动弦鸣,其声泱泱①然。 及暮,燃灯十数,红白相间,系于绳上,自下望之,粲如明星。 【注释】①泱泱:形容风的声音很大。 【材料三】①“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三月里,不放风筝,是会辜负春风的。看看农村和城市的上空到处迎风飘扬的风筝,不禁回忆起儿时放风筝的情景。 ②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做的,一方面没钱买,另一方面街上也根本没有卖的。父母都在生产队忙,没时间陪孩子。都是一群孩子整天在一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