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主要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重要史实。教材围绕“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核心内容展开,系统呈现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团结御侮的历史进程。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意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民族危机面前国家利益高于党派分歧的政治智慧;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战斗意志;南京大屠杀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篇章,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酷本质。本课内容既承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又启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是理解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历史脉络的关键一环。 【课时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一定了解,特别是通过七年级学习已知晓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重大事件,对抗日战争的大致背景有所认知。部分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纪念馆参观或家庭讲述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有初步印象,但认知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理解。学生在逻辑思维、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将历史事件孤立看待,难以把握其内在联系与时代背景。此外,面对战争暴力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情绪波动,需教师引导理性认识历史真相。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图文史料激发兴趣,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和平意识培养。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从危亡到觉醒:中华民族的集体抗争”为主线故事贯穿始终,模拟一场“历史见证者”的沉浸式探究任务。学生作为“历史调查员”,接到一项特殊使命———还原1937年夏天中国面临的生死抉择,梳理民族如何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抗战的全过程。教学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统领全局,设置三大核心议题:“谁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为何曾经对立的国共两党能携手抗日?”“惨败中的胜利意味着什么?”通过情境探究法创设历史现场感,结合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研讨,辅以讲授法梳理关键脉络。教学过程强调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精选原始文献、新闻报道、图片资料作为证据链,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在辨析中建构知识,在共情中升华价值,最终完成一份《1937年中国抗战形势调查报告》,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七七事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到全民族抗战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时空观念:能够在时间轴上准确定位1937年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并结合地图掌握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战略位置及其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阅读并分析《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泰晤士报》报道、日军暴行照片等一手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与意义。 历史解释:能够综合多种因素,解释为什么淞沪会战虽以失守告终却被视为战略胜利,以及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影响。 家国情怀:深切感受赵登禹、佟麟阁等爱国将领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铭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苦难,增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责任感,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