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主题 有机酸性质的探究———以乙酸为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在介绍乙酸时,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食醋引入乙酸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构简式引入羧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无机酸的通性,学生容容易理解乙酸的酸性。因此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未作更多介绍,而是通过栏目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方案比较酸性,进行知识迁移,培养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可与“实验活动9”适当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酯化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教材用了较多篇幅幅进行介绍,并结合具体性质与用途 附带介绍酯类物质。由于选择性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还要继续学习该反应,此处的教材 不涉及同位素示踪等与反应机理相关的内容,而是结合该反应的特征复习和应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知识。 2.学习者分析 高一的学生学习有热情,活力十足,但知识积累需要加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乙酸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化合物,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从乙酸分子结构的视角来认识他们,并且从官能团的角度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念。 3.学习目标确定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认识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 2、结合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有机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2、乙醇和乙酸的催化氧化。 5.教学课时数 本节关于乙酸的性质课时数安排为一节课。 6.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本节课所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 2.任务单导读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4.比较法。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结合生活中已知对乙酸的特点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1、借助引课环节回忆有关乙酸的物理性质。 2、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总结出乙酸的物理性质。1、能够准确说出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等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分子式、结构式、溶解性、熔沸点等信息。利用球棍模型的教具尝试分析乙酸具有的结构并加以探究得出乙酸的官能团和结构1、实际动手尝试使用乙酸的分子模型的建构,得出乙酸的官能团和结构。1、能够准确得出乙酸的分子结构模型。 2、尝试官能团的判断,并知道其名称。乙酸和石蕊试剂的反应、乙酸和镁条的反应、乙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探究乙酸的酸性、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1、学生分组实验乙酸和石蕊试剂的反应、乙酸和镁条的反应、乙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2、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1、能够准确说出乙酸酸性强弱的大小,总结酸性的特点在乙酸分子上也同样适用。 2、掌握酯化反应反应的操作过程收集方式注意事项等。 3、学会书写酯化反应的方程式并知道其中的断键机理。同时酯化反应还是一个可逆反应。乙酸用途的简单介绍1、了解乙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知道乙酸在生活生产化工中的重要地位和实际用途。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初识乙酸 任务1-1:乙酸的物理性质 任务1-2:乙酸的空间结构教师活动 【活动一】通过人文典故“杜康酿酒,黑塔造醋”,认识乙醇和乙酸的转化关系,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黑塔酿造的酸味液体含有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活动二】球棍模型教具的使用 利用球棍模型的教具尝试分析乙酸具有的结构并加以探究得出乙酸的官能团和结构。学生活动 【活动一】 1、 介绍人文典故,认识本节课的有机物主角,产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 1、总结乙酸的分子结构。 活动设计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