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8595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视频

日期:2025-10-0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9次 大小:439523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6课,戊戌变法,课件,视频
    (课件网)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 1898,百日维新)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1、背景 (领导阶级和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材料 “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因此,此时此刻谈爱国,仅仅把“御侮’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腐朽的旧制度加以改革。”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1)原因: (2)发起人: (3)主张: (4)意义: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 公车上书图(《点石斋画报》1895年第3期) 康有为、梁启超 材料……..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康有为 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材料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折扣,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备,内变法度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公车上书记书影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主要活动: 2.影响: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材料研读】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而前提是改革官制。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人物扫描】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严复(1854—1921)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2.时间: 3.开始标志: 4.主要措施: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6月-9月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帝 (1871-1908)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类别 主要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三、百日维新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提高政府效率 促进政治民主化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