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标准。 B.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为:成为。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赤壁》的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唐代诗人,后世称之为“诗魔”。 5.根据提示填空。 (1)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要让心灵进入幽僻旷远之境,其实不必避开喧嚣、归隐山林,这正如《饮酒》(其五)中所说:“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 ———。 二、专题学习 6.班级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对联】 为了颂扬孔子和孟子两位先哲的仁爱功德,传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老师组织同学们为这次专题学习活动拟写对联。请在下面写出你拟的对联。(每联不少于5个字) 上联: 下联: (2)【成语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演化为成语,至今仍广泛运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 和 不是出自《论语》《孟子》。(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杞人忧天 ⑧见贤思齐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托物起兴,借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B.三、四两句作假设,感慨周瑜赤壁之战能取胜得益于地利。 C.末句中“铜雀”指铜雀台,这是曹操休闲行乐的地方。 D.整首诗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 8.同样是描写战争,此诗后两句通过假设周瑜没有东风的帮助就难以取胜,暗含诗人生不逢时的慨叹,反映出诗人_____。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燕昭王招贤的典故,表达了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委而去之( )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对战争的剖析来论述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