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专题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数与代数(2)———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与正负数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四则运算顺序”“加法与乘法运算律”“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商不变规律”“常见数量关系(速度、单价)”“正负数与温度”,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四则运算中,有括号(尤其是中括号)时易忽略运算顺序;二是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不足;三是除法笔算中,“试商”和“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则易遗忘;四是数量关系中,“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的公式易混淆,尤其在实际问题中不会选择公式;五是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含括号),能灵活运用加法、乘法运算律简便计算;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理解商不变规律;掌握“速度、单价”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区分零上/零下温度。 2.提升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结合班费收支、行程问题、购物问题等生活场景,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严谨的运算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生活情境,引入复习 1.呈现“班费收支”情境,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记录数据,激活正负数知识; 2.通过“计算现有班费”,自然引出四则运算顺序,明确复习主题; 3.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除了正负数和四则运算,还学过哪些相关知识(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咱们班有“班费账本”吗?(出示课件:四(1)班班费收支情况:原有60元,卖废纸收入20元,买贴画花15元,回收塑料瓶收入30元,买彩纸花33元)如果“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么记录这些数据?大家试着填一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填写后汇报 生:原有班费+60元,卖废纸+20元,买贴画-15元,回收塑料瓶+30元,买彩纸-33元! 师:太准确了!这里的“+、-”就是我们学过的正负数。那大家知道“现在班费有多少元”吗?怎么算? 生:60+20-15+30-33,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等于62元! 师:计算时要注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这就是“四则运算顺序”。今天咱们就复习“数与代数(2)”———运算律、除法、数量关系和正负数,一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班费”情境切入,降低复习的陌生感;激活“正负数”和“四则运算”两个知识点,为后续复习铺垫。 第二板块:知识梳理,串联体系 1.按“四则运算顺序—运算律—除法(笔算+商不变规律)—数量关系”的顺序梳理,每个知识点结合例题; 2.采用“学生表述—字母表示—例题验证”的方式,强化运算律的理解; 3.针对除法笔算的试商、商不变规律的“0除外”、数量关系的公式应用,进行重点强调。 师:咱们先梳理“四则运算顺序”,大家回忆:有两级运算(加、减、乘、除)时,先算什么?有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师:比如“(105×12-635)÷25”,先算什么?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105×12=1260,再算减法1260-635=625,最后算除法625÷25=25! 师:步骤很清晰!接下来复习“运算律”,加法和乘法各有什么运算律?请大家用字母表示,并举例说明。 生:加法交换律a+b=b+a,比如57+43=43+57;加法结合律(a+b)+c=a+(b+c),比如57+288+43=288+(57+43)! 生:乘法交换律a×b=b×a,比如25×4=4×25;乘法结合律(a×b)×c=a×(b×c),比如(125×12)×4=125×(12×4);乘法分配律(a+b)×c=a×c+b×c,比如27×45+27×55=27×(45+55)! 师:太棒了!运算律的作用是什么? 生:简便计算!比如25×37×4,用乘法交换律变成25×4×37=100×37=3700,算得更快! 师:对,要学会“凑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