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5450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2.3.3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10-0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4198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长河,26张,课件,黄河,中国,第二
  • cover
(课件网)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2.3.3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说出黄河源头、入海、所流经省区和地形区等基本概况。(区域认知) 2.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区域认知) 3.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综合思维) 4.分析黄河作为“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地理实践力) 1.概况 巴颜喀拉山 渤海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甘肃、四川等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根据下表数据分析,说明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问题 黑龙江 黄河 淮河 珠江 长江 长度(千米) 径流量(亿立方米) 长度第二 水量不大 青海省 四川省 甘肃省 宁夏 内蒙古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山东省 (1)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2.干流流经区域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2)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2.干流流经区域 3.各河段特征 上游河段 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 中游河段 黄河中游长1206千米 下游河段 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 (1)上游: 3.各河段特征 上游 落差大河流水能资源丰富 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黄河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刘家峡 青铜峡 观察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为什么? 问题 黄河流域水电站分布 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河段占总水能的43% (2)中游: 3.各河段特征 河口到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 流经华北平原,地势落差小,流域面积小 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 问题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中游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中游 落差大 水流 速度快 泥沙大量入河 冲刷河床和河岸 黄河中游 含沙量大增 3.各河段特征 (3)下游: 桃花峪到入海口。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该河段成为“地上河”。 下游 流经华北平原,地势落差小,流域面积小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过程。 问题 土质疏松 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 河床抬高 夏季多暴雨 植被稀疏 地上河 地势低平,流速减慢 4.治理与开发 (1)上游: 气候干旱 降水少 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 土地荒漠化 植树种草,退耕还草,合理放牧 4.治理与开发 (2)中游: 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地资源,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加剧了群众贫困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降水、植被、土质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问题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 在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建淤堤坝 4.治理与开发 (3)下游: 泥沙堆积在下游的河床,形成“地上河” 读图思考“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问题 加固堤坝、疏通河道、调水调沙 根本措施: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治理与开发 (4)凌汛: 河口 兰州 桃花峪 在初春时节,由于河道解冻顺序不同,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易发生凌汛。 河段 划分 水文特征 河段特征 价值 生态环境 问题 措施 上游 源头—河口 水量小 汛期较短 有结冰期 含沙量大 凌汛现象 多峡谷、多支流 水能丰 文明起源 塑造平原 灌溉水源 水能资源 旅游观光 草地退化 荒漠化严重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 河口—桃花峪 多支流、多泥沙 壶口瀑布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下游 桃花峪—入海口 无支流、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