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016557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3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张
13.1
,
读书:目的和前提
,
任务
,
教案
,
统编
,
高中
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读书:目的和前提》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主题下的一篇自读课文(或教读课文,根据学情调整),作者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文章围绕“读书的目的与前提”展开,批判了功利性、机械化的阅读观,提出读书应基于“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和“心灵的自我需求”,强调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与人类建立精神联系,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丰富。 本文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逻辑层层递进,既有对错误读书观的剖析,又有对理想阅读状态的深情阐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提升阅读品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能梳理基本观点,但对“读书目的”这一抽象话题的深层思考可能较浅———部分学生可能将读书简单等同于“应试工具”或“消遣娱乐”,缺乏对“精神成长”层面的理解;同时,黑塞的论述结合了个人体验与文化反思,语言中隐含欧洲人文主义思想背景,学生可能需要引导才能深入体会其情感与逻辑。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狭隘”“慰藉”“陶冶”等重点词语,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体会议论性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结合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关于“读书目的”和“读书前提”的核心观点,辨析功利性阅读与精神成长的阅读的本质差异。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黑塞对读书的热爱与虔诚的情感态度,体会文中对经典作品、人类精神共鸣的诗意表达。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当代阅读现象(如碎片化阅读、功利化阅读),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涵养精神世界,传承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作者的核心观点,理解“读书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读书的前提是对知识的敬重与心灵的需求”。 难点:辨析功利性阅读与精神成长的阅读的差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体验,思考读书对人格塑造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观点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两组对比材料: 材料1:某中学调查显示,70%的学生课外阅读首选“教辅资料”“考试真题”,仅15%选择“文学经典”;理由多为“提高分数”“应付考试”。 材料2:黑塞在文中写道:“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提问引导】这两组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阅读现状?黑塞的观点与我们常见的读书目的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读书:目的和前提》,探讨“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二)任务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多关注个体精神成长,代表作《荒原狼》《德米安》等,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文字常融合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强调通过自我探索与艺术(包括阅读)实现心灵救赎。 字词积累(小组互查+教师点拨): 狭隘(ài):窄小,不宽阔(比喻心胸、见识局限)。 慰藉(jiè):安慰。 陶冶(yě):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戕害(qiāng):伤害。 偏执(zhí):片面而固执。 文体判断: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或随笔),既有议论文的观点阐述,又有散文的抒情笔调。 (三)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活动设计】学生默读全文(8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提示:关注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提示:抓关键句,如“什么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核心观点(参考):真正的读书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的成长),前提是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09-29)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09-29)
广西柳州市铁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09-30)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09-29)
《百合花》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09-2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