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6889

4.2 次北固山下(教学课件)(共35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869433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初中,七年级,2024,统编,语文,35张
  • cover
(课件网) 次 北 固 山 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对偶修辞手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变化,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领联和颈联的画面感以及与尾联思乡之情的联系。 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了解律诗的体裁特点和创作背景,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01 02 03 04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第 壹 章 节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王湾,(693年-751年),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文体知识 律诗有五言和七言,诗句一般称为“联”,两句为一联,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联为对联的联,说明律诗像对联一样对仗工整。颔联和颈联多用“对偶”手法,对仗尤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第 贰 章 节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次 北 固 山 下 “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是山名,在江苏镇江北,题目的意思是:在北固山下停留。 诗歌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诗歌朗读 “平”“阔”缓读,能让人看到江水充沛而浩荡,正在慢慢上涨,读完就能感受到图中所画出的天地壮阔无垠。 “正”“悬”缓读,能让人看到宽大的船帆迎风鼓动的饱满,读完就能感受到风的和顺,船在顺风疾驰。 “日”“春”缓读,能看到一轮红日携光明而升起;想象到两岸若隐若现的嫩绿,传递着淡淡的春意; “生”“入”缓读,能感受红日一点点吞噬黑暗的动态画面;看到春天的绿意慢慢覆盖荒凉的大地。读完更觉眼前之景波澜壮阔。 “青山外”缓读,能让人感受到前路的遥远不可见,这是虚写想象,左图将虚写的图景画出来了。 “绿水前”缓读,可以读出俯瞰江水时的近在咫尺的真实感,打开了客行他乡的广阔画卷。图中却并未行舟,因此画得不合适。 “何处”缓读,可见诗人此时正在环顾天地寻找寄托乡愁的载体,“归雁”“洛阳”缓读,能让人看到一行往西北飞去大雁,触及诗人的思乡情绪。诗句触景生情,加深思乡情绪。诗中的人并未抬头看归雁,因此画得不合适。 注释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