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评价某场运动:“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场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 (五育·德育)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再到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 A.舍生忘死,艰苦创业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C.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D.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3. 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多。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4.《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5.一名英国上校于1900年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缺少训练,却用勇猛来补足。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使我们相信,中国人很少怯懦,更多的是爱国和信念。”该日记描述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B.太平军重创洋枪队 C.致远舰官兵撞向敌舰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6.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民族英雄是( ) A.刘永福 B.刘锦棠 C.冯子材 D.沈葆桢 7.1895年台湾人民在台北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并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某中学准备开展“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课本剧,设置了相关栏目。邓世昌可以归入的栏目是( ) A.禁烟英雄 B.虎门忠魂 C.甲午英烈 D.抗法英雄 9.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的瓜分狂潮。下列关于此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彻底地觉醒 B.中国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落后 C.推动了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重大转变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资本输出,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D.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11.历史学习中要关注书籍的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面书籍目录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狂潮使得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接踵而来的狂潮”是指( ) A.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外国军队进驻华北 C.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D.鸦片贸易合法经营 13.如图是近代中国人创作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B.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C.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D.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14.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