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7519

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16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 cover
《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3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模块,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探究固体混合与分离的科学原理。 模块一:生活中固体的混合。本模块以八宝粥食材、中药包、猫砂等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混合物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固体的混合”这一主题。通过观察这些混合物的组成和特点,初步建立起“混合物”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混合物”的科学定义和特性奠定基础。 模块二: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本模块通过测量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固体混合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通过研究发现,混合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体现了“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而体积的变化则是由于固体颗粒间存在大小不同的空隙,混合时颗粒相互填充这些空隙。这一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帮助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固体混合的特性。 模块三:分离混合后的固体。本模块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离方法,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交流需要分离固体混合物的场景,增强科学应用意识;活动二,学生亲自动手分离混合物,进一步促进对固体知识的运用,深化对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探究兴趣的高峰期,对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现象有一定的直观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常见固体的形状、大小等外部属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然而,学生对“物质的质量不变”“颗粒空隙”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可视化模型来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记录和简单实验设计的能力,但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如量筒读数、电子秤调零与使用)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从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偏好动手操作和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降低探究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不同固体混合的其他例子。 科学思维: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并作出合理解释。 探究实践: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态度责任: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如实记录相关信息,乐于表达与倾听。 【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解释比较结果。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来。 【教材准备】 教师材料:PPT。 分组材料:电子秤、托盘、量筒、黄豆、绿豆、玉米粉若干、漏斗、木屑、铁屑、红糖、沙子、磁铁、搅拌棒、水。 【教材用时】 1 课时。 【教材过程】 模块一:生活中固体的混合 1.观察八宝米并交流:同学们,你们喝过八宝粥吗?你知道八宝粥是用什么原料制作的吗?八宝米就是制作八宝粥的原料之一,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2.提问:这些谷物是固体还是液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 3.观察中药材和猫砂:这两样你见过吗?请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要将它们混合起来呢?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将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5.小结:看来,为了满足多种需求,我们常常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起来。 模块二: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 导入: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那么把固体混合以后,它们的质量、体积会不会改变?能做出你的猜想吗? 2.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逐一进行验证。 (一)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