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授课学段及年级 七年级 第1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明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明朝的统治” 位于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15 课,是“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的开篇内容 。该单元聚焦明清时期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展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社会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明朝建立后加强统治的措施,不仅为后续学习明朝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清朝政治制度演变、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奠定基础,还揭示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强化的内在逻辑,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政治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核心内容对核心素养培养价值: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明朝建立的背景、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政治制度变革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例如,探讨明朝加强皇权措施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让学生明白政治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时空观念:梳理明朝建立、政治制度变革等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结合明朝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理解,增强时空观念。如通过地图展示明朝行政区划变化,以及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史料实证:教学中引入诸多文献材料、明朝相关文物、人物等图片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对明朝政治、军事、文化状况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例如,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加强皇权的目的和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朝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等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立场解读历史事件,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三、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 1.直接关联 政治制度: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习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推恩令、刺史制度)等内容,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初步认识。“明朝的统治” 中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厂卫特务机构等措施,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直接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通过对比,学生可清晰看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脉络。 2.隐性联系 思想文化: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相关内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严格规范答题格式,表面是对科举制的延续,实则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这种思想文化政策与前代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存在隐形关联,反映了统治者利用思想文化维护统治的一贯策略。 民族关系:之前学习的秦汉与匈奴、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等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多样性。明朝建立后,面临北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威胁,采取修筑长城等措施巩固边防,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与前代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延续性,这一隐形关联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 3.能力迁移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从教材中提取信息、通过讨论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等能力。在“明朝的统治”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