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 2.质量数 (1)概念: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常用A表示。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微粒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 各电子层由内到外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 由低到高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按K→L→M……顺序排列。 (2)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 (3)K层为次外层时,所排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18。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氩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4.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 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用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如MgMg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 如FF- 5.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得到电子,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形成阴离子,表现出氧化性,在化合物中主要显负化合价。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氦为2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通常表现为0价。 6.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关系 特殊关系 对应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Li、Si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 Be、Ar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C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O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 Ne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 H、Be、Al 最外层有1个电子 H、Li、Na 最外层有2个电子 He、Be、Mg 7.常见“10电子”“18电子”微粒 (1)“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 HF OH- 三核10电子 H2O NH 四核10电子 NH3 H3O+ 五核10电子 CH4 NH (2)常见的“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阳离子 阴离子 Ar、HCl、H2S、PH3、SiH4、F2、H2O2、N2H4 K+、Ca2+ P3-、S2-、HS-、Cl- (3)其他等电子数的粒子 ①“2电子”的粒子:He、H-、Li+、Be2+、H2。 ② “9电子”的粒子:—F、—OH、—NH2。 ③“14电子”的粒子:Si、N2、CO、CN-。 ④“16电子”的粒子:S、O2。 三、元素周期表 1.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在1869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绘制完成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常用形式。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称之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编排原则 (1)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的横行。 从上到 下行数 名称 元素种数 原子的电 子层数 同周期内元素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