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病毒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介绍生物圈中的动物、真菌、细菌等生物后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类群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的生物类群,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和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是生物。 2.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七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本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但有些知识还需教师引导,所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掌握本章知识。 3.学习目标确定 ①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②描述病毒的基本特征 ③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学习重点难点 ①描述病毒的基本特征 ②病毒的结构与繁殖方式 5.学习评价设计 ①说出病毒的种类。 ②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③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④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⑤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病毒引起的疾病及其危害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2019年北美就有大规模流感爆发,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横行,再早期的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甚至是几千年前的天花病毒等,可以说人类从开始就和病毒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病毒是谁发现的?具有怎样的特征?与人类的关系仅仅是有害的一面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齐读学习目标活动意图说明:新冠疫情贴近生活,很容易引入学习主题,学生能直观感性认识到病毒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发学生思考它和我们的关系仅仅是有害的一面吗?环节一:病毒的发现教师活动1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因为发明了显微镜进而观察到了动植物细胞甚至是细菌,但受科学技术限制,人们还是没有发现病毒的影子。 师:对于病毒的发现要追溯到19世纪末,俄国的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病毒的存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患病的烟草叶片出现浅绿色的斑纹,使烟草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起初他推测这种病是细菌引起的。后来他是怎么发现病毒的?合理的猜想还需要科学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让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探索其中的奥秘。 师:讲解实验过程,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他把这种病原体叫滤过性病毒简称病毒。过滤器能过滤掉细菌,却过滤不掉病毒,说明病毒比细菌小! 师:后来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尽管人们知道了病毒的存在,却依然没有在显微镜下看见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通过对病毒发现史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是一个猜想质疑验证的过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谁的进步? 学生活动1 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 技术的进步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病毒发现史认同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环节二:病毒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2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不断发展,科学家认识到的病毒也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