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 “身边的热心人” 展开,通过呈现生活中热心助人的场景、讲述雷锋及志愿者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善意与关爱,认识热心助人的意义,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与行动意识。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热心助人” 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感受到他人的帮助,但对热心行为的意义及如何主动助人缺乏深入理解。他们善于观察、情感丰富,适合通过故事分享、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其体会热心助人的温暖,树立乐于助人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无直接相关政治认同内容,侧重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关爱他人的温暖,愿意传递爱心。 法治观念:无直接相关法治观念内容,侧重道德层面的助人引导。 健全人格:在感受热心助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乐于助人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增强主动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热心人的善意与关爱,认识热心助人的意义,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乐于助人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热心助人的图片、雷锋故事视频、志愿者活动图片)、学生提前准备的 “我得到的帮助” 或 “我帮助他人” 的故事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一)新知导入(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生活中热心助人的短视频(如同学帮老师抱作业、路人帮老人提东西等),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热心帮助他人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身边的热心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发学生对热心助人的直观感受,自然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身边的热心人 分享身边的热心故事(10 分钟) 教师请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故事卡片,在小组内分享:“和小组同学分享一下你得到他人关心帮助的故事,或者你曾经给别人关心帮助的故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小组内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如 “我摔倒时,同学扶我起来,我很感动”“我帮邻居奶奶拿牛奶,奶奶夸我,我很开心”)。 结合教材中 “身边的热心人” 场景图,教师总结:“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热心人,他们的帮助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帮助别人也会很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感受热心助人的温暖,体会助人的快乐。 了解雷锋的热心事迹(12 分钟) 教师播放雷锋雨中送母子的故事视频,提问:“雷锋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他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雷锋的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补充雷锋的其他热心事迹,总结:“雷锋是热心助人的好榜样,他的行动充满善意,只想为他人提供帮助。” 组织学生交流还知道的雷锋故事,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雷锋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热心助人是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树立榜样意识。 认识志愿者的热心行动(6 分钟) 教师展示志愿者活动的图片(如捐赠图书、帮助乡村孩子等),提问:“这些志愿者在做什么?他们的行动给他人带来了什么?你身边有人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总结:“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让生活充满温情、友善。” 设计意图:通过志愿者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热心助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拓展对热心助人的认识。 (三)课堂活动:“我是热心小达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