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3077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教案(表格式,3课时)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221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秋天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一篇习作《写日记》;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还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风采。 课 题 内容简说 语文要素 古诗三首 《望洞庭》描绘的是宁静美丽的洞庭湖秋水月夜图。《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中秋色图。《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 借助注释理解古 诗中难懂的词语。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背书包上学时见到水泥道上美景,是一片片法国梧桐叶子。孩子在落叶间蹦跳、想象,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引导学生运用联 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秋天的雨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以五彩缤纷为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听听,秋的声音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难懂的词语。 二、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组的生字、词语。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学习使用钢笔,写钢笔字时要“横平竖直”。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5.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6.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7.能用形容词来形容不同的四季,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8.能简单地写一次玩得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课时分配 《古诗三首》3课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 《秋天的雨》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 《习作:写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围绕秋天这个主题,整体把握题材,让各部分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让学生勤于练笔,精于习作。 4 古诗三首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体会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语言运用:认识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磨”,会写11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会默写《山行》。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古诗中的字义。 审美创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画面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体会诗歌感情。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 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4分钟) 1.教师出示庐山和西湖图片。 2.介绍洞庭湖。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1.学生猜地名并说出相应诗句。 2.读资料,交流课题。 二、朗读体会,感知诗韵。 (10分钟) 1.指导学生读古诗。提出要求: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诗情况: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 (2)引出生字教学:庭磨 未 (3)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1.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跟随卡片读生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