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听听,秋的声音 课 题 听听,秋的声音 课 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认识“抖、韵”等7个生字,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思维能力: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审美创造: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会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学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 (5分钟)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学生倾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 3.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全班交流、汇报。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2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老师想请6位同学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6位同学 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4.小游戏: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 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如,黄叶的道别声;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5 分钟) 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 (1)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分小组交流:用哪些方法理解了哪些词 “叮咛” 2.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画面,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 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画面感。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8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4~6小节。 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 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语言精炼优美,富有意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