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核舟记 课时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纲,紧扣第四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立足“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大维度,结合单元主题“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旨在通过《核舟记》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人文精神,实现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教材分析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虞初新志》,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说明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代微雕艺术家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大苏泛赤壁”场景的精湛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追求。本文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本,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的优质素材。本课教学需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分析理解核舟之“奇”,并感悟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仍需加强;对古代工艺缺乏直观认识,可能难以深入体会核舟雕刻的技艺之奇。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通过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细节,逐步突破语言障碍。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核舟名片”任务,梳理信息,提高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感受材料之奇。 2.学生结合核舟图片,能够多角度赏析雕刻技之奇以及说明顺序之奇。 3.学生通过“大苏泛赤壁”主题与魏学洢生平背景的联读,探讨核舟承载的文人精神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学习重 难点 学习重点:分析核舟的雕刻细节及说明顺序,体会技艺之奇。 学习难点:结合联读材料,探究核舟主题的文化内涵。 评价设计 1.核舟名片完成度:通过“核舟名片”表格填写评价信息提取能力。 2.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 3.课后作业:通过联读《活板》的对比分析,评估迁移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有人质疑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是真实存在的吗?当然存在!《虞初新志》是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1994年在宁波发现的“东坡泛赤壁”核舟,经鉴定为清代中期作品,其工艺风格与《核舟记》描述高度相似。这件现存最早的核舟文物,虽无法确证为王叔远原作,但让我们得以一窥四百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艺,解码中国工匠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终极浪漫。 倾听并思考核舟的真实性 制造悬疑 引出文物 激发兴趣 任务一: 感受核舟 之“奇” 活动一:细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以下的“核舟名片”。 作品主题《大苏泛赤壁》作者王叔远原材料桃核 尺寸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总的特征修狭雕刻人物东坡、佛印、鲁直、两舟子其他物件窗户、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刻34字作者评价奇巧、灵怪 核舟名片评价量表 等级评价内容自评互评师评优秀信息提取准确,填写完整。良好信息基本准确,填写基本完整。待提高信息不准确,填写不完整。 活动二:结合“核舟名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试分析“核舟”雕刻技艺之奇巧体现在何处? (1)材料精小,内容丰富 (2)人物雕刻,活灵活现 (3)雕刻精细、精益求精 小组合作评价量表 等级要求师评优秀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良好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一般待提高参与不积极,小组成员不够团结,效果不好 填写“核舟名片”,标注文中关键句。 小组讨论雕刻技艺的“奇巧”表现。 通过结构化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分析能力。 任务二: 把握文章 之“奇” 活动一:浏览课文,补充填空,概括各段内容。 第 2 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 船篷、_____、栏杆和_____。 3段:介绍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