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人谈读书 读中感悟,理解《论语》 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提示 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 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之为知之: “为”解释成“是”,因此读 wéi。 敏而好学: “好”读 hào,是“喜好”的意思。 “好古”, “好古”即“喜好古代文化”,因此也读hào。 默而识之:“识”读 zhì,意思是“记住”。例如:博闻强识。 多音字: 总结方法:遇到多音字,根据意思可以来判断读音;根据提供的读音也可以推断其相应的意思。 孔子十分“好古”: 孔子非常谦虚好学,17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承担家庭重任,稍有空余,就到处借书来读。后来做了教师,到处讲学还拜见了70多位国君,走到哪学到哪。中年以后,传说至少三次拜见老子,问做人做事,问天地之道。57岁以后开始读《周易》。留下《韦编三绝》的故事。 是知也:“知”读 zhi,同“智”,智慧。 通假字: 拓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同“现”,读 xiàn。)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 yuè。) 用读音、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来的字的现象,就叫通假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辨析:这两句话中其他的“知”是不是通假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个“知”都理解为“知道”,读 zhi。 我非生而知之者中“知”的含义:知道,知晓。读 zhī。 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zhì chǐ hào zhì qǐn huì hào 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学习提示: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结合注释或上下文先猜一猜,也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句意: 是:这。 知:知(zhì),同“智”,智慧。 注释: 孔子告诫弟子子路的故事———不要不懂装懂。 思辨:完成作业时,不会的题目就回答不知道,这是不是智慧呢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句意: 敏:指聪敏。 耻:“耻”本义指声誉上受到的损害,即耻辱,用作动词指羞辱、侮辱,引申为感到羞愧。 注释: 思考:生活中,你向哪些人请教就是不耻下问呢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句意: 厌:在古代,“厌”大多表示“满足”。例如:贪得无厌。 小结:了解字词的古今异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 默:默默、倦:厌倦。(组词法) 诲:教诲。 注释: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知晓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句意: 敏:指“勤勉”,与“敏而好学”中的意思有所不同。 注释: 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这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需要我们结合语境作出判断。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会失去。 句意: 及:追赶上 注释: 孔子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