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7023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2.《古诗三首》课件 (共42张PPT)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667964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首 三 诗 古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请结合注释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示 儿 [宋]陆 游 ① 示儿 : 给儿子看。 注释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① 临安: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 南宋都城。 注释 ② 邸: 旅店。 题临安邸: 在南宋都城的旅店写的。 看着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示儿》 《题临安邸》 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 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在临安写诗 借助注释,自学古诗。 注释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 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 同。 王师 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① ② ③ ④ ⑤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元〕同“原”,本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乃翁〕你们的父亲。 我本来就知道死后一切事情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只是悲伤没能看见祖国统一。 当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上平定中原那天, 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些达官贵人们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聚焦同质,走近宋代。 (1)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所作。 (2)两首诗都提及了宋代的都城。 (3)两首诗都写到了人。 “乃翁”“游人” 示 儿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其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示”表示供放祭品的石桌; “祭”表示手持滴血的肉敬供祖宗神灵,理解“家祭”。 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 陆游在临终时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 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1)一个人临终时,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 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还原语境,沿情三问。 “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 陆游为何而“悲”? 悲伤 祖国没有统一 国破家亡 当权者贪生怕死 悲愤 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的伟大情怀。 纸醉金迷 陆游两岁时北宋就灭亡了,他从小目睹了人民流离失所,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的场面。 在20岁时,陆游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58岁时,他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充满悲愤,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68岁,他悲痛于北方人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