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通过《联合国家宣言》,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家国情怀: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福煦车厢》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最终战败。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代表福煦与德国代表在法国巴黎近郊的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德国宣告投降,一战正式结束。此后,福煦车厢作为重要的历史纪念物,存放在了法国巴黎博物馆。1940年6月14日,德国军队占领法国巴黎,法国政府投降。希特勒命令德军将福煦车厢从巴黎博物馆破墙而出,运送至贡比涅森林。经过短暂的谈判,6月22日法国代表被迫在福煦车厢内签订停战协定,德国占领法国2/3的领土。 22年间,同一地点同一国家。恩怨情仇,风云易主。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福煦车厢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这一车厢既见证了法国一战胜利的辉煌,同时也成为法国二战耻辱战败的标志,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展示图片:《慕尼黑会议》 教师: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其实质是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安抚侵略者,求得暂时的安宁,祸水东引。 展示图片:《二战爆发前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地图》 教师:德国在走上法西斯道路后,抓紧对外侵略扩张,英、法等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德国侵略者实行“绥靖政策”。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绥靖政策”的严重后果是使得德国侵略者的野心极度膨胀,“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无疑成为战争的催化剂,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展示材料: “三国准备实现他们的权利和确保他们的生死利益”。 展示图片:《希特勒与墨索里尼》 展示图片:《轴心国地图》 教师:1940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三国轴心的形成。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材料二:纳粹党巧妙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和约》,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鼓吹日耳曼人必须以战争“获取生存空间”,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材料三: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法西斯势力趁势发展壮大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材料四:绥靖政策是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说一说二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4)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