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0635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57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三国鼎立》 学时 1 课表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大多都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有关三国的故事,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从名著《三国演义》或影视作品而来,个别学生知道《三国志》,但多数同学对正史史料知之甚少, 全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辨别故事的真伪。总体而言学生对三国故事耳熟能详,但缺乏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列表梳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比较分析两场战役的不同结果和影响,描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概况。认识到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大背景下的一次局部统一,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利用表格中找出关于赤壁之战,教科书的史事与《三国演义》情节的不同之处,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重点 描述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教学难点 认识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政权分离是短期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教法学法 材料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你知三国有多少”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语: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大家做一个抢答的小游戏,同学们都听说过哪些有关于“三国”的故事? 预设: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 追问:你的“三国”故事来自于我国的那一部名著?? 预设:《三国演义》 过渡:《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故事能等同于历史吗?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新课教学 过渡:我们先注意本课的标题,三国指的是哪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 预设: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孙吴,(提示:注意观察三足鼎有什么样的特点)鼎立指的是这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一样力量相当。 过渡:同学们说的不错,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之后出现的局部统一,这种鼎立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呢?和咱们接下来所要了解东汉末年两场重要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节一 官渡之战 背景铺设:上节课咱们学到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军阀割据一方,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军阀之间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曹操描述了当时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材料出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节选) 提问:假如你生逢这乱世之中,你会怎么做? 预设:会逃跑,躲起来避难;会趁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点评: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多数人的想法,但另一方面也正如同学们所说,时势造英雄。当时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逐渐壮大。 预设: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招揽各种人才;进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总结的不错,那么曹操在扩充实力之时他最大的对手是谁? 预设:袁绍 过渡:没错,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与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统一北方。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爆发决战,史称官渡之战。我们结合教材,利用《官渡之战示意图》回顾这场战役。 指导:看到这张示意图,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重要的信息呢?首先我们要注意示意图所展示的地域,从“河水”这一参照物来看,这场战役爆发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其次我们还要注意袁绍和曹操的行军路线,图中以各种不同颜色、线条的箭头标示了出来。最后我们要注意双方交战的主要地点,图中也做了明显的标注。 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利用《示意图》讲解战役的过程,学生利用表格归纳官渡之战的史实。 提问: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曹操战胜袁绍的关键是偷袭了袁绍囤积粮草的乌巢。 追问:曹操为何知道袁绍囤粮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