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材料,自己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介质,且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 1.打开蓝牙音箱播放音乐,小泡沫球们在实验装置的气球皮上“跳舞”。 2.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首歌的声音是如何传到你耳朵里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传播的秘密吧!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1.师:同学们现在听到潘老师的声音是从电脑的扬声器传出来的,那你们的耳朵和扬声器之间有什么连接呢? 生:空气 师:没错,就是空气。隔着空气,能听到声音,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而不是阻隔声音。 (板书:音箱--(空气√)--耳朵气体能传播声音) 2.思考:如果没有空气,你们还能听见老师的声音吗?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带来了一个简易真空仪。先来说说它的制作方法吧。将小音箱放在塑料瓶内,透明袋子将塑料瓶装起来,仅留下一个小孔插入软管,并与注射器相连。现在来看看使用效果吧! 3.打开蓝牙音乐,大家能否听到声音? 4.用注射器中将绝大部分空气吸出。 5.师: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怎样的推测? (有声音,但声音明显变小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空气被完全抽走,达到真正的真空状态,将听不到任何声音。) 师:下面,我们再做一次实验,先将空气慢慢抽出,再缓缓送回,注意仔细听声音的变化。 生实验、交流: (我们发现,将空气抽走的过程中,声音逐渐变小,将空气送回的过程中,声音逐渐变大。证明声音传播需要空气这样的介质。) 6.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尝试自己制作并完善简易真空仪,让它能够达到更加接近真空的状态。 (二)活动二:固体传播声音 1.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思考。 2.对音箱做一个简单的处理:用黏土将小音箱完整地包裹起来(没有缝隙) 3.思考:现在音乐如果要到达我们的耳朵,需要经过什么呢? (板书:音箱--黏土(?)--空气(√)--耳朵) 4.师:这个实验怎么证明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从装置的设计可以明显看出,蓝牙音箱已被黏土全方位包裹。因此,音箱的声音若要传入人耳,需先穿过黏土,再经过空气。我们的设计确保了声音传播路径的唯一性,使黏土成为声音传播的必经之路。探究此实验前已证实空气能传播声音,所以,现在只需根据人耳最终是否能听到音箱的声音,即可判断黏土是否具备传播声音的能力。) 5.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结:声音能够在黏土中传播。 (板书:音箱--黏土(√)--空气(√)--耳朵固体能传播声音) (三)活动三:液体传播声音 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 学生预测。我们怎么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呢? 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完善方案:将上一个实验用到的已用黏土包裹好的蓝牙音箱,再在外面用密封袋包裹,可防止音箱进水。然后在装音箱的密封袋内放置一个小磁铁,并在装水的桶底部使用另一个磁铁进行吸附。一旦移除底部的磁铁,装有音箱和超轻黏土的装置将缓慢上浮。从拿走磁铁到浮出水面的这段时间,整个装置是被水全方位包裹的。 3.思考:现在音乐如果要到达我们的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